中新網云南新聞4月14日電(熊佳欣)近日,《哈尼梯田文化》——羅涵攝影巡回展正在云南文學藝術館展出。市民在百余幅精致照片中,走進一個四季斑斕的農耕生活環境——滇南哀牢山紅河谷的哈尼梯田。這些照片的拍攝者是哈尼族記者、攝影家羅涵。

哈尼梯田總面積約100余萬畝,是全球農耕文明奇觀,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,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的“最美大地雕塑”。羅涵說:“梯田、云海、森林、村寨構成了哀牢山的最美景觀。開墾梯田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,那么哈尼族人是如何凝聚這種力量呢?答案就在村寨里!
1989年2月,羅涵帶著他的一支筆和一部相機,開始了他的哈尼梯田采訪拍攝,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,走進巍峨壯麗的哈尼梯田,走進豐富多彩的哈尼族山寨,一走就是30年。在陽光和雨露下,在云霧繚繞的大山深處,他數百次進出哈尼族村寨,沉于梯田的壯美,留下了10余萬張圖片,60余萬字的采訪筆記。

羅涵認為,哈尼梯田的景觀,已經被世人所熟知,可是其背后的文化還遠未發掘出來為人所認知。與照片一并展出的,還有一本《哈尼梯田記》的書。這是一本特度16開近700頁的大書,以專題文獻攝影+自敘散文建構,由27組專題圖片故事、610張充滿張力的攝影作品、90篇21萬字的詩意散文組成。被著名人類學家鄧啟耀譽為“一部厚重的圖文專題攝影集,堪稱哈尼族的一部百科全書”。

30多年來,羅涵一直關注著故土和族人,用他的話說,就是“不冷不熱,不親不疏,若即若離,不離不棄”。逆時間之河而上,羅涵對本民族的古老秘史及現實境況,進行了大量調查、采訪與拍攝寫作,撰寫一部山地農耕民族的拓荒史和心靈史。從紅河南岸的元陽、金平、綠春,紅河縣、再到紅河與瀾滄江之間的墨江、鎮沅、元江、新平、峨山、易門縣等,每個縣都是羅涵的田野調查點,每個村寨都是他的身心安放之所。

“如果說采訪拍攝哀牢山紅河谷哈尼族,是我作為哈尼族子孫的職責。那么,用鏡頭記錄近乎天梯一般的梯田,則是我作為攝影師的使命與擔當!绷_涵說。(完)